在深(shen)圳這片科創沃(wo)土(tu),
科技企業星羅棋布,
其中有一家(jia)強(qiang)大而(er)又特殊(shu),
它不屬于任何家族,
也不屬于任何個人,
而是一家(jia)百分百員工(gong)持股(gu)的民營企業。
它便是華為。
4年前,
美國商務部(bu)將(jiang)華為列入出口管制“黑名單”,
禁(jin)止(zhi)美國企業向(xiang)華為出售相(xiang)關技術和產品。
這波操作下,
華為痛失谷歌(ge)安卓系(xi)統及其它美國廠(chang)商提供的重要技術(shu),
在手(shou)機終端業務上(shang)遭遇重創。
不少人紛紛猜測,
華為或(huo)放棄手機業(ye)務(wu)。
出人意料的是,
今年二季度華(hua)為(wei)手機出貨量卻逆勢上揚,
以13%的市(shi)場(chang)份額重返(fan)國內市(shi)場(chang)TOP 5、增幅高達76.1%。

而最近,
華(hua)為Mate 60 Pro迅速出圈,
這款(kuan)全球(qiu)首款(kuan)支持衛(wei)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(ji),
攪動了高(gao)端手機市場的(de)格局(ju)。
截至目前,
華(hua)為Mate系列手機累計(ji)發貨達到了1億臺。
不止手機市場,
今年上半年,
華為交(jiao)出的“成績單”同樣亮眼。
銷售收入(ru)3109億元,
凈利潤率達15%,
創5年來新高。

作為(wei)中國(guo)最具國(guo)際影響力的科(ke)技企業之一,
華為一直致力于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。
2022年,
華為研(yan)發(fa)經費(fei)高(gao)達1615億(yi)元,
占全年(nian)收入的四分之一。

近10年,
華為(wei)在研(yan)發中“砸”的錢已累計近萬億元。

如此大手筆,
讓華為擁有(you)超(chao)12萬件有(you)效授權專利,
堪稱企(qi)業(ye)界的(de)“愛迪生”。
不僅如此,
華為在(zai)全球(qiu)共有20.7萬名員工,
研發人(ren)員約11.4萬(wan)人(ren)。

輪值董事(shi)長孟晚舟(zhou)提到,
華為將圍繞“根技術”持續(xu)壓(ya)強(qiang)式投入。
華為為何對研發下這么大手筆?
這(zhe)得從其發(fa)展史說起(qi)。
時間(jian)追溯到1989年,
華為遭遇(yu)了歷史第一次“斷(duan)供”危機,
供貨企業拒絕再成套(tao)賣零配件給華為。
創始人任(ren)正(zheng)非(fei)拿出血汗錢(qian)搞研發(fa),
希望(wang)從(cong)源頭上(shang)解決缺貨的問題(ti)。
2001年(nian)互聯網泡沫破(po)滅,
全球通訊基建大幅(fu)下降,
華為遭遇“第二次(ci)重大危機”。
2004年,
華為開發(fa)出無(wu)線 3G 分布式基站,
成功打開歐洲市場,
才(cai)得以順利過“冬(dong)”。
近年來
華為芯片供應鏈遭嚴重破(po)壞。
為尋出路,
華為自主研(yan)發“鴻蒙”操作系統。
業界公認(ren)的三(san)大基(ji)礎軟件(jian),
操(cao)作系統、數(shu)據庫、中(zhong)間件,
西方廠(chang)家長(chang)期處(chu)于壟(long)斷(duan)地位,
華為僅用3年,
完成了全自研。
四年后的今天,
鴻蒙(meng)系統歷(li)經3次迭代、搭載設(she)備數量超7億,
中(zhong)國市(shi)場份額增至8%、全球(qiu)市(shi)場占比2%,
穩坐全球第三大(da)手機操作(zuo)系統。

得力于強大的(de)研發能(neng)力,
華為在數字化(hua)戰場持續加碼,
已經形成了全棧式(shi)的(de)數字化底座。
歐(ou)拉操作系統、高斯(si)數據(ju)庫、MetaERP等底(di)層(ceng)軟件,
均出自華為之手。
在算力方面,
當前(qian)中(zhong)國大模(mo)型(xing)中(zhong)有一半是由華(hua)為(wei)昇騰AI來支撐。
其中華(hua)為(wei)開發的盤古氣象大模(mo)型,
速度比傳(chuan)統數值預報快10000倍以上(shang)。
而在通信領域,
華為2024年將(jiang)推出面向商用的5.5G全套(tao)網(wang)絡設備。
可以預見,
未來華為的“自研(yan)版圖”仍將(jiang)持續擴大。
而數次危機的順(shun)利度過,
也道出了企(qi)業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,
那就是創新。
韌性生存的華為,
如何在(zai)壓力下保持繼續奔跑(pao)?
我們拭目以待。
出品:南財國際傳播中心 21新媒體中心 創(chuang)意互動中心
策劃(hua)統籌:于曉娜 丁青(qing)云
內(nei)容統籌:譚婷 張(zhang)楠(nan)
責任(ren)編輯:李劍華(hua)
執行統籌:黃欣(xin)然
設計(ji)統籌:林(lin)軍明
視頻(pin)統籌:白宇(yu)航
監制:施詩
英文(wen)翻譯&配音:李瑩亮
海(hai)外運營監制(zhi): 黃燕淑
海外運營內容統籌(chou): 張然
運營支持:曾靜嬌
審校:強燕 黃志(zhi)明(ming)

